投稿作者:王帆
摘要
為了明確患犬的皮膚癬菌病的感染菌種,進而明確感染的傳播途徑,制定治療管理的環境管理方案,試驗采用真菌培養和真菌PCR測序的方法進行了菌種鑒定。
結果表明:患犬的皮膚癬菌病是由刺蝟毛癬菌感染所致。
說明患犬的皮膚癬菌病的傳播途徑是與刺蝟接觸相關。
關鍵詞:皮膚癬菌病;刺蝟毛癬菌;刺蝟;毛癬菌屬;犬
1.病例介紹
1.1 基本信息
一隻靈緹犬,7月齡,未去勢雄性,平素健康,兩便正常,免疫齊全,驅蟲齊全,體重5.6kg。
1.2病史調查
主訴大約一周前發現患犬的鼻部出現皮膚病變,表現為皮膚發紅、脫毛、皮膚破潰,破潰處有少量滲出,有輕度瘙癢表現,會偶有啃咬抓撓鼻部的行為。
家中還有一隻貓共同飼養,貓沒有出現皮膚異常。
犬和貓定期驅蟲,免疫齊全。
患犬之前在外院就診過,對症止癢治療,口服奧拉替尼,劑量為0.5mg/kg,每日兩次,服用了一周。
服藥一周後感覺鼻部皮膚病變沒有明顯改善。
皮膚病變處未使用過任何外用藥,就診時患犬除皮膚病變外,無其他臨床症狀。
2.輔助檢查
2.1 體格檢查
精神良好,整體體況良好,未見眼鼻口有分泌物,BCS:4/9,TRP未見明顯異常。
2.2 皮膚病變描述
鼻背部皮膚病變表現為皮膚紅腫、脫毛、丘疹、結痂,結痂下有潰瘍、瘺道,周圍病變邊界可見輕度苔蘚化、皮膚輕度色素沉著《見圖1》。
左右前肢外側也各有一小處脫毛斑。
瘙癢評分40分。
圖1. 患犬就診當天鼻部病變照片
2.3 皮膚病學檢查
伍氏燈檢查陰性。
鼻部病變處皮膚壓片與前肢脫毛區域皮膚壓片結果較一致,可見紅細胞背景,中性粒細胞+++,單個核細胞《巨噬細胞和淋巴細胞》++,未見微生物,未見蠕形蟎。
細胞學檢查提示屬於膿性肉芽腫性炎症反應。
鼻背部毛幹的真菌熒光染色檢查中,偶見兩根疑似癬菌菌絲元素。
檢耳鏡檢查:雙耳外耳道皮膚顏色粉紅,外耳道幹凈通透,可見鼓膜,鼓膜顏色和質地正常。
3.鑒別診斷
瘙癢性皮膚病《感染性皮膚病、過敏性皮膚病、皮膚藥物刺激》、皮膚癬菌病、蠕形蟎病、利士曼原蟲病、特發性無菌性膿性肉芽腫性皮炎。
4.初診治療方案
口服奧拉替尼:劑量為0.7mg/kg,每日兩次,服用一周。
同時使用含有氯己定+咪康唑成份的藥用香波,一周清洗兩次皮膚病變區域。
體外驅蟲一個月一次按體重規格口服沙羅拉納。
5.再次評估
一周後復診,主訴皮膚病變明顯好轉,病變沒有繼續擴大,沒有出現新的病變,原有鼻部皮膚紅腫減輕,偶見小丘疹,病變邊緣的色素沉著有所減輕,苔蘚化消失,依舊有結痂,結痂下皮膚完整,未見潰瘍《見圖2》。
偶有蹭鼻子行為,瘙癢程度比之前減輕。
圖2. 服用奧拉替尼一周以後,患犬鼻部病變照片
6.皮膚學檢查
6.1 皮膚細胞學檢查
鼻部結痂下小丘疹進行皮膚淺刮壓片,可見少量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偶見疑似癬菌孢子元素。
6.2 皮膚真菌培養
采集鼻部皮膚的結痂,使用DTM培養基,進行真菌培養。
在27℃環境中,培養10天,DTM培養基長出真菌菌落《見圖3、圖4》。
菌落生長速度適中,菌落表面呈白色絨毛狀,真菌染色鏡下觀察可見真菌菌絲兩側有圓形、細長的小分生孢子和有分隔的大分生孢子《見圖5》。
DTM培養基上真菌菌落生長與培養基變紅色同時發生。
進一步進行真菌PCR檢測及測序,判斷該真菌為刺蝟毛癬菌《Trichophyton erinacei》。
圖3. 培養7天的DTM培養基照片,可見真菌菌落生長同時,下方培養基變紅色
圖4. 培養10天的DTM培養基照片,可見真菌菌落生長適中,菌落表面呈白色絨毛狀
圖5. 采集DTM培養基上真菌菌落,使用瑞氏染液進行染色,40倍物鏡下的真菌菌絲照片。
鏡下觀察可見真菌菌絲兩側有圓形、細長的小分生孢子和有分隔的大分生孢子
7.診斷
犬皮膚癬菌病《犬刺蝟毛癬菌病》。
8.治療及預後
伊曲康唑口服液,5mg/kg,每日一次,服用一周停藥一周,計劃連續治療2個月。
同時外用氯己定+咪康唑香波一周兩次洗澡。
患犬開始口服伊曲康唑治療3周後病變表現明顯見好,未見新的皮膚病變,未見丘疹,皮膚發紅減輕,未見結痂,病變處有新的毛發生長《見圖6》。
圖6. 口服伊曲康唑治療3周後,患犬鼻部照片
9.討論
犬貓的皮膚癬菌病非常常見,感染犬貓的皮膚癬菌菌屬主要有小孢子菌屬和毛癬菌屬,其中臨床中犬皮膚癬菌病又以犬小孢子菌感染最為普遍,且多數與皮膚癬菌病患貓相關。
研究表明刺蝟毛癬菌是須毛癬菌的變種,屬於毛癬菌屬,是一種嗜動物的皮膚癬菌,其天然流行宿主是刺蝟,犬感染刺蝟毛癬菌的報道很少,相關病例報道都與直接接觸刺蝟或與間接接觸刺蝟生活區域有關。
患犬在診斷出刺蝟毛癬菌的結果後,本人與主人進一步溝通,得知居住處附近院子曾有一窩小刺蝟出生,患犬出現皮膚問題之前曾去聞過新出生的小刺蝟。
因此結合患犬的病史調查,病變表現以及真菌培養結果,最終確診此病例是一例與刺蝟相關的犬刺蝟毛癬菌病病例。
有關犬感染刺蝟毛癬菌的報道表明,感染刺蝟毛癬菌的患犬病變多位於嘴周,這與犬習慣用鼻子嗅地面或物體的方式有關,本文患犬的皮膚病變部位也是鼻部,且主人看到患犬之前有聞過新生小刺蝟,從而判斷是鼻部直接接觸了刺蝟,從而導致刺蝟身上的癬菌傳播到了犬鼻部。
而且經過主人回憶,患犬與小刺蝟的接觸時間,與首次發現犬皮膚病變時間大約間隔一周多,這也與皮膚癬菌病發病時間相符合,即癬菌元素接觸到皮膚,到出現皮膚病變時間約為一到三周。
報道的犬和人感染刺蝟毛癬菌的病變多以膿性炎症反應表現為主,皮膚病變非常瘙癢,這也與本文患犬初期的皮膚病變表現相符合,但患犬就診時瘙癢評分為40分,這可能與外院治療使用過奧拉替尼對症止癢有關。
犬貓皮膚癬菌病共識指南裡指出,犬貓皮膚癬菌病的診斷方法沒有金標準,伍德氏燈檢查下發現的陽性毛幹進行毛發鏡檢,皮膚細胞學檢查,真菌培養,皮膚活檢等診斷方法中,只要發現有癬菌元素都可直接確診為皮膚癬菌病,但是唯有真菌培養這一診斷方法,不僅能確診皮膚癬菌病,還能根據真菌培養中的大分生孢子形態進行菌種鑒定,從而進一步幫助分析判斷傳播途徑及傳染源,便於制定治療中的環境管理方案。
本文病例在進行皮膚學診斷性檢查時,進行了伍德氏燈的篩查,結果為陰性,這也與毛癬菌屬在伍德氏燈檢查下不發熒光相符合。
本文病例在首診檢查時,最初在顯微鏡下真菌熒光染液中發現了兩根疑似癬菌菌絲的元素,但是未在其他細胞學檢查中發現更多癬菌元素,所以未能進行診斷。
再次復診時,在皮膚細胞學檢查中,再次發現了癬菌孢子,由於癬菌元素量很少,並且為了確診並且判斷癬菌種屬,因此進行了真菌培養檢查,最終成功確診了皮膚癬菌病,而且確定了癬菌種屬為刺蝟毛癬菌。
確診疾病後,根據犬貓皮膚癬菌病治療共識指南中的建議,首選口服伊曲康唑進行治療,並且成功治愈。
患犬在首診之後口服過奧拉替尼作為對症止癢治療,雖然沒有進行口服抗真菌治療,但是在服用奧拉替尼一周後,發現皮膚病變外觀也有所緩解,猜測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奧拉替尼作為一種JAK酶抑制劑,能調節和抑制很多細胞因子的產生,從而能發揮抗炎作用,減輕了病變皮膚的炎症反應,是臨床症狀得到了輕度緩解。
另一方面是患犬在首診後使用過含有氯己定+咪康唑的抗菌香波進行過外部清洗,這也能幫助皮膚病變的穩定和恢復。
但本文病例最終是通過口服抗真菌藥物得以治愈。
並且囑咐主人進行皮膚癬菌病的環境管理,建議患犬遠離刺蝟生活的區域。
刺蝟毛癬菌是在1960年在新西蘭首次從感染的人和刺蝟上分離出來的,自那以後在世界各地陸續有相應的人醫病例和患病動物病例報道。
中國刺蝟毛癬菌病病例在獸醫和人醫的報道都很罕見。
本病例為中國首次報道的一例與刺蝟傳播相關的犬刺蝟毛癬菌病病例。
中國的野生刺蝟數量並不是少數,且隨著飼養異寵的寵主越來越多,刺蝟作為寵物飼養也越來越流行,這提醒獸醫要關注刺蝟毛癬菌病在獸醫臨床的發病情況。
在遇到犬皮膚出現以膿性炎症反應為主的皮膚病變時,要把刺蝟毛癬菌病作為皮膚病鑒別診斷之一,並進行相關病史調查和進一步排查。
參考文獻:略
註:版權歸”寵物醫師網”所有。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聯系本站獲得授權,且在醒目處註明 “轉自寵物醫師網”。
寵物醫師網超級會員權益大升級!快快掃描海報二維碼加入我們,還有專業書籍相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