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表青年才俊,當世英雄,為何晚年落得守門之犬的名聲。

東漢末期,由於長期的外戚和宦官反復爭權奪利,使窮苦的百姓受到壓迫越來越大,民不聊生,最終導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

除了曹操、劉備、孫權最終三分天下,期間還有許多割據英雄的高光時刻,有著『八俊』之稱的劉表,就是其中之一

劉表青年才俊,當世英雄,為何晚年落得守門之犬的名聲。

少年英雄

大家在影視劇中的印象,劉表是一個隻會固守荊州,不思進取的無能主公,而年輕時候的劉表,恰恰相反,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東漢時期,朝廷基本是外戚、宦官的反復爭權奪利,你方唱罷我登場,輪流把持朝政,為禍天下,這極大的激起了皇家子弟的抗爭,劉表就多次參加太學生運動,正面反對當朝權臣的所作所為。

因為這些激進的舉動,自己又沒有實權,最終受到了『黨錮之禍』牽連,不得不忙命天涯,直到大將軍何進奪取朝政,掌握實權進入朝局中心後,才逐漸重新得到任用。

少年英雄

此時,黃巾起義後的亂局已經難以挽回,各地的地方勢力表面順從皇帝,暗裡卻各懷心思,朝廷委派的官員基本沒有實際權力。

尤其在南方地區的荊州,天高皇帝遠,地方豪強以及世家大族不僅掌控著地方財稅大權,甚至染指兵權,不配合地方官員調令。

中年大展宏圖

隨著南方局勢的發展,孫堅殺死荊州刺史後,荊州更是亂成一鍋粥,劉表身為皇族,當時職位是北軍中侯,統領禁衛軍,是當權者董卓眼中釘,肉中刺,此時恰好可以打發劉表去荊州做一個光桿司令。

對於這位外來戶,荊州地方豪強並未給予歡迎,甚至處處掣肘,陽奉陰違。

為了能震懾這些地方豪強,劉表籠絡了蒯良、蒯越以及水軍良將蔡瑁,逐步鏟除了眾多豪強,包括宗族內的忤逆者,一舉在荊州立威。

隨後,劉表兩手抓,恩威並施,不僅勸降了周邊主要郡縣的統領,還拿下了荊州大部分的地盤,也收服了不少著名的將領。

如果劉表的故事到此為止,的確配得上英雄一世,那為何最終落得守門之犬的名聲呢?

一、喜好漁翁之利

荊州地處南北交通之處,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想要在這裡立足,不僅需要拳頭夠硬,而且還要會遠交近攻。

此時天下勢力最強的當屬袁氏兄弟,想到自己是皇族,他趁孫堅與袁術交戰的時期,一面偷襲孫堅,一面又截斷袁術糧道,反復挑撥離間,借刀殺人。

經過幾次的幕後的微操,劉表拿下了荊州七個郡地盤,成為傲視一方的割據勢力。

不知道是不是之前微操的太順利,至此以後,劉表像嘗到了甜頭,是變了性子一樣,開始固守地盤,誰強就迎合誰,暗裡搞點小動作,還想坐收漁翁之利。

熟悉三國的朋友們都知道,坐擁荊州寶地,也是四戰之地。

如果不繼續向北逐鹿中原,也不南下合並諸侯,轉而在曹操、張繡等人中間閃轉騰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出擊必是取死之道。

二、繼承人關系處理不當

劉表早期能夠迅速在荊州站穩腳跟,是因為爭取到了這兩個豪強大族的支持,蒯氏和蔡氏。

古代想要在一個陌生的地方有些建樹,尤其是官場,還是個外來戶,聯姻是最好的方法。

劉表娶了蔡瑁的妹妹,也就是後來的蔡夫人。

古代立長不立幼是傳統,蔡夫人生的兒子劉琮卻是次子,但蔡夫人希望劉琮能成為劉表的繼承人。

作為劉表的長子,劉琦性格懦弱,長期受後母蔡氏排擠憎恨,蔡氏宗親蔡瑁張允多次下毒,幸免於難。

事後知道會被蔡瑁陷害,便特意去找諸葛亮求救,也是在他的幫助下,改寫了自己的命運。

所以後來劉表死後,兄弟迅速反目,形同陌路,各自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三、年齡大了,喪失了抗爭的活力

劉表《公元142年-208年》,活了66歲;但劉表的去荊州的時候是公元190年,近50歲的年齡了。

要知道在古代,平均壽命都不會超過40歲,這個年齡甚至是超過現在對中年人的定義,當時絕對是屬於偏高齡了。

公元190年至198年,這期間,劉表先後站穩荊州,遠交近攻,恩威並施,遊走在各方勢力之間,戰少和多。

公元199年-203年,在劉表平定荊南之後,與交州牧張津之間漸生仇隙。

張津對劉表連年用兵。

然而交州兵微將寡,所以劉表基本是防禦姿態,也不進攻。

公元203年-208年,這五年時間,劉表基本是在養老狀態,處處求的中立的姿態,哪一方都不想得罪。

以至於曹操遠征柳城,劉備建議北伐偷襲,都不敢去嘗試,喪失了一次絕好的主動進攻機會。

不難看出,劉表至公元203年,已經是過60歲的老人了,60古來稀,已經喪失了少年時的抱負,以及中年時期爭霸天下的雄心,此時更像一個隻圖安穩,守著家財,頤養天年的富家翁罷了。

四、外在的敵人太強

荊州四戰之地,自劉表取得荊州七郡之後,荊州的形勢內部稍微順暢,但外圍卻一直是不樂觀的,尤其是以北方有曹操,張繡之敵,東南有孫家兄弟為敵。

西邊巴蜀雖都是宗室,但也往來不密,不能為外援。

赤壁之戰之前,曹操統一北方後,文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等頂級文臣謀士;武有夏侯兄弟、曹仁、曹純、五子良將、於禁、李典、朱靈、許褚等人,都是名冠天下的猛將,隨便組合下,都能完勝荊州集團的文武。

孫權虎踞東南,已立三世,文有周瑜、魯肅、諸葛瑾、張昭等;武有周泰、蔣欽、韓當、凌統、陳武、潘璋、丁奉、徐盛、甘寧、太史慈、黃蓋、程普等,不是荊州文武集團所能硬抗的。

劉表的文武大臣主要是:張允、蔡瑁、蒯越、蒯良、伊籍等,基本都是投降派。

其他有本事的如甘寧投吳,魏延、黃忠、文聘不受重用等,這些都不做細細表述了。

曹操與孫權,任意一個集團,劉表都得罪不起,不是擔心北方磨刀霍霍的曹操,就是擔心東南孫家來犯,叫喊著為父兄報仇。

這些外在的敵人都太強大了,容易讓人失去抵抗的信心。

五、文武將領不團結,樹倒猢猻散

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下大勢主要看北方,曹操取得官渡之戰,又陸續擊敗各路軍閥,甚至親自遠征烏丸的獲得勝利,徹底統一北方及中原大地後,視線直接鎖定荊州。

此時劉表本就年事已高,也已病重,曹操揮鞭南下,加劇了他的病情。

但劉表手下的文武集團可就亂糟糟了,本就是劉表當初恩威並施,大家權衡利弊才湊在一起的班底。

先前已經因繼承人問題鬧得不團結,互相猜忌,核心的權威主心骨快要死了。

本來荊州的文武集團無論是實力還是團結度,都不如曹操,是必輸的抵抗,還不如早早投降,和和氣氣,富貴一場。

所以,劉表去世後,次子劉琮即位,由於內部主戰主和意見不一,樹倒猢猻散。

當曹操南下時,劉琮舉城投降,倒也確實是替人做了守門之犬。

結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時勢造英雄,英雄也能造時勢。

無論如何,既然選擇了抗爭,就要從一而終,不能動搖半點,就如劉表一樣,少年英雄,中年大展宏圖,晚年卻固守龜縮,總想坐收漁翁之利,吃現成的,真應了曹操的守門之犬的評語。

但劉表的族弟劉備,確是從一而終,奮鬥至死,也難怪曹操對他說,天下英雄隻有你跟我兩人而已。

同樣的,我們現實生活中不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努力奮鬥到底,不能半道折返,前功盡棄,避免大好年華都被白白蹉跎,還留下身後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