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和狗有何區別?走狗曾是『體面人』的代名詞?說說狗的冷知識。

犬和狗有何區別?走狗曾是『體面人』的代名詞?說說狗的冷知識。

狗是十二生肖之一,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狗狗的『奇聞異事』:怎麼區分『犬』和『狗』?『狗拿耗子』曾是狗狗的職業?『走狗』曾經是『體面人』的代名詞?一起和文史君來遛遛歷史深巷裡那些狗狗吧!

一、犬與狗

犬和狗一度是相互糾纏不清的兩個概念。

對於犬字,《說文解字》有『狗之有縣《懸》蹏《即蹄》者也。

象形。

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

’凡犬之屬皆從犬』

文物學者王世襄曾詳細解說:『十八個腳趾的為‘狗’,二十個腳趾的為‘犬’』後者在後腿上比狗多了兩隻不著地的腳趾,也稱作『後撩兒』。

《『犬』字形演變》

而對於狗,《說文解字》有『狗,叩也。

叩氣吠以守。

從犬句聲』『狗,犬也。

大者為犬,小者為狗』這裡以大小標準對狗和犬做了區分,但還是有些含糊。

《爾雅》一書則以毛發的生長狀況為指標,認為『《犬)未成豪,狗』毛都沒長齊的隻能算是小狗。

清代訓詁學者郝懿行註道:『狗,大通名。

若對文則大者名犬,小者名狗…今亦通名犬為狗矣』這一變化與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狗的飼養普遍化流行,人們對於『犬』和『狗』的區分也就變得不那麼在意了,這種對動物的稱謂區分的簡化同時也體現在牛、馬、豬等其他動物身上。

此外,狗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忠心護主的習性俘獲了人們的芳心。

相對於『犬』,『狗』這一具有『幼小』的意思,更顯親呢的稱謂,更合人們的心意。

至戰國時期,雖然在書面語上『犬』與『狗』的使用頻率相當,但實際上『狗』已逐漸有了異軍突起的苗頭。

《《非人哉》中的哮天犬形象》

二、從馳騁原野到金屋藏『嬌』

據考古實物證明,約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人類生活中已有了狗的身影。

狩獵采集時期的狗,主要協助人類從事狩獵活動。

至後世這種人狗相處模式仍有歷史留存。

《呂氏春秋·不茍論·貴當》講述了這麼一則故事:齊國的一男子,誓要做『黃金獵人』,但長時間遭受了『零業績』打擊的他,終於領悟到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於是乎,他轉而回家種田,攢錢給自己買了一條獵犬,終於成了狩獵行業的大佬,過上了『獵犬在手,獵物我有』的快樂生活。

《《呂氏春秋》書影》

當然,進入農業社會後,狗就很少用於『打江山』而是『守江山』了。

這一轉變在《呂氏春秋·士容》也有所反映。

說是齊國有個相狗界的『伯樂』,一次鄰居托他相狗,他仔細挑選了一年,終於相中了一條狗中上品。

鄰人如獲至寶,歡歡喜喜的去了,但幾年過後,鄰居抱怨道,這狗一隻耗子都沒逮著。

相狗的人解釋道,這是狗中的『千裡馬』,是打獵的好幫手,如果要讓它去捉老鼠,需要把它的後腿綁起來。

鄰人照做,果然如此。

可以猜想,故事中的狗大戰老鼠時,還是有幾分『無敵是多麼寂寞』的落寞吧!

從上文我們可以得知,此時的狗是民間『捉拿』老鼠的主力軍。

其實,不僅在民間,皇室之中也有狗的身影。

《裡耶秦簡》的秦始皇改制詔書有『王犬曰皇帝犬』『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秦始皇確立皇帝制度後,皇室中的犬也有了『皇室犬』的榮譽稱號。

這裡的『皇帝犬』說明當然不是用來捧在手心上的寵物,它的身份多樣,但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它『皇家捕鼠器』的角色。

秦倉吏依律養雞,但由於『貍執鼠,而不可脫於庭者,為捕雞也』。

早期的貓仍控制不住自己的想要『吃雞』的食欲,相比之下,狗的職業素養就高多了,不僅防老鼠,有時還能防人。

無怪乎《睡虎地秦簡.倉律》有『用犬者,畜犬期足』的記載。

在《史記•李斯列傳》中『入倉,觀倉中鼠,食積粟,居大廡之下,不見人犬之憂』,更加坐實了狗的捕鼠地位。

漢承秦制,到了漢代,狗的『皇家捕鼠器』地位依然不可撼動。

至三國時期,曹操麾下的丁斐還被喻為『善捕鼠』的盜狗。

至唐宋,情況發生了變化,商業的迅速發展沖淡了官方養雞的必要性。

此外,科舉制的完善,極大地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加之大量佛經的傳入,這一系列因素使得文獻的保護問題成為重中之重。

慢慢的,貓的優勢展現出來了,它小巧靈活,捕鼠戰鬥力強,逐漸成為了新一代捕鼠專業戶。

狗拿耗子,也就變成了『多管閑事』。

三、『狡兔死,走狗烹』

原始社會時期,獵犬是『會下金蛋的母雞』,養狗帶來的效益是非常可觀的。

但進入農業社會以來,狗從『不可動產』變成了多功能使用『工具』,可以肯定的是,狗的地位已不復當年。

《史記》中范蠡曾有言:『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一『狡兔死,走狗烹』的意象映射著人類社會的的復雜政治鬥爭。

回歸語句本身,曾經狗是捕獵『狡兔』,幫助人類在自然中艱難生存的好夥伴。

隨人類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生存已非難事,人們更覺得『人定勝天』。

《范蠡 雕塑》

漢初,漢高祖論功行賞,為蕭何爭功。

在大殿上問道:『諸君知獵乎?』眾臣對曰:『知之』又問:『知獵狗乎?』答曰:『知之』漢高祖解釋道:狩獵中,能夠追捕到兔子的是狗,但發出命令指示野獸藏身之處的是人,他的大部分臣子都是捕獵之『功狗』,唯獨蕭何是那個『發蹤指示,功人也』並表示對蕭何舉宗數十人跟隨他打天下的義舉感激。

這裡將功臣分為『功狗』『功人』的一番辯論,充分的體現了人之作為人的優越感。

《關中民俗 『狗攆兔』》

狗從『夥伴』降級成為『工具』。

最終,狗作為『肉食』難逃人們的口舌之欲。

早在先秦時期,狗肉就已被列為祭祀聖品了。

《禮記·曲禮》載:『凡祭宗廟之禮,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剛鬣,……犬曰羹獻』《說文解字》也有中『獻,宗脯犬名羹獻,犬肥者以獻之』飼養肉狗是祭祀前的重要準備。

基督教中葡萄酒和面包代表著特殊的獻祭含義,而狗肉被選做祭品的理由,也與古代人的觀念有關。

古人視狗為純陽之物,用犬作祭可以消弭災禍、辟邪防疫。

在《史記·封禪書》中有,秦德公在夏伏天宰狗祭祀,作為預防毒瘴的手段。

在漢代的民俗中,也有用狗血辟邪的習俗。

自然,狗肉的美味也是令人食指大動的重要原因。

對於狗肉的烹飪和食材搭配,古人很有一套自己的規矩。

《周禮·食醫》記載:『凡會膳食之宜……犬宜粱……』此外,在《禮記·月令》中載有天子的食譜指南——『聽說,秋八月,麻籽和狗肉更配噢!』

四、狗盡其用

進入農業社會後,狗也有部分作為獵犬,繼續『從事』狩獵活動。

在統治階層,漢代蓄有皇家獵犬,並司人專職照料,唐代也有為皇室蓄養的獵犬。

此外,狗的叫聲響亮,這一特點被古人充分利用,狗因此被納入官方守衛體系。

泰安岱廟所藏夏張東漢墓出土的壁畫中,亭與犬的守衛形象已經初步聯系在了一起。

說明,早在漢代,亭徼等地方一級治安管理單位中就已有了『警犬』的存在。

至唐代,《資治通鑒》記載,唐昭宗年間,朱全忠曾在軍隊駐紮地『四面設犬鋪,以犬守之』《宋史》中也有在戰場上用犬守禦金兵的記載。

《《那人那山那狗》劇照》

當然,狗除了要參與這些人類掀起的戰爭,偶爾,它們還要為人們而與自己的同族戰鬥。

《漢書》記載了漢武帝『遊戲北宮,馳逐平樂,觀雞鞠之會,角狗馬之足,上大歡樂之』。

和鬥牛類同,『狗咬狗』也是部分尚武之人的暴力趣味。

上行下效,民間的鬥狗之風也不少見。

至漢靈帝時期,『熹平中,省內冠狗帶綬,以為笑樂』,這時的娛狗活動已經有點溫和過頭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到了宋代,《萱花乳犬圖》《雞冠乳犬圖》《秋葵犬蝶圖》和《萱草戲狗圖》等作品出世,狗則儼然成了畫家筆下的寵兒。

《清代 郎世寧 《十駿犬圖》》

文史君說:

從『犬』到『狗』的稱謂反映了狗在社會生活中的變化,隨著人類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狗退守『江山』,卻又在與貓的博弈中失去了捉老鼠的飯碗。

『狡兔死,走狗烹』,盡管部分狗狗難逃我們的口腹,狗也終有一死,但或輕或重,那些鍋爐裡和努力從鍋爐裡爬出來為人類貢獻自己的狗狗,也終歸是死得其所了。

參考文獻:

1.夏業梅:《常用詞『犬』與『狗』的演變研究》,《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2012年第9期.

2.李建雄:《秦漢時期官方蓄犬現象研究》,《農業考古》2019年第1期.

《作者:浩然文史·一筆丹青》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