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701年,鄭莊公姬寤生去世。
鄭莊公是名非常優秀的管理者。
按《東周列國志》的描述,鄭莊公手下可謂是人才濟濟:祭仲、高渠彌、潁考叔、公子呂、祝聃等等,文武人才兼備。
鄭莊公因此得以在東周的江湖裡縱橫幾十年,可謂是如火如荼、風生水起,連周王室都成了鄭國的手下敗將。
《東周列國志》中有太多演繹的成分,其中的故事敘述有很多誇張之處。
然而,大體上說鄭莊公手下這幾位大臣各有特點、都是能臣是沒錯的——祭仲的智、潁考叔的忠勇、高渠彌的狠、公子呂的忠、祝聃的勇武。
隻不過,在真實歷史中,他們的事跡沒有《東周列國志》中那麼神奇。
鄭莊公君臣
然而,鄭莊公固然是強大,但人總逃脫不了死亡。
鄭莊公去世後,鄭國立刻就面臨該立誰為國君的抉擇。
鄭莊公兒子不少,較為出色的有姬忽、姬突、姬亹、姬儀《《史記》為姬嬰》。
這四個兒子中,姬忽為嫡長子,一直都是鄭國的太子。
但鄭莊公的所有兒子中,姬忽雖然名份最高,但能力卻不是最強。
鄭莊公幾個兒子中,能力最為突出的,也是最具備鄭莊公家傳厚黑學淵源的,應該是姬突。
然而,宗法制下,決定誰應該繼承君位的不是能力,而是出生。
在《東周列國志》中,鄭昭公被塑造成能文能武、胸懷大志、年青英俊的少年英雄,是萬千美少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
但歷史中的姬忽……該如何說他呢?
鄭昭公
公元前706年,在諸侯們幫齊國擊退北戎進攻後,齊僖公特別讓女婿魯桓公代為安排犒賞辛辛苦苦趕來的諸侯大軍。
《左傳》記載:『於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餼』所謂『餼』,就是指生的食物,包括牛、羊、豬、粱、黍、稷、禾等。
魯國是傳統的禮儀之邦,所以在安排犒勞的順序時,想都不想,就直接按照周朝爵位的高低,把鄭國排放在最後。
這樣的安排,讓姬忽非常不滿。
這次打退北戎,鄭國功勞最大,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排在他國之後來領犒賞。
這次來齊國幫忙的幾個諸侯國,大多都是鄭國手下敗將,現在卻堂而皇之地在鄭國之前領賞,這讓姬忽如何咽得下這口惡氣!所以,姬忽當場就翻臉了。
四年後,即公元前702年冬,念念不忘的姬忽聯合齊國、衛國一起攻打魯國,以報復魯國當年的安排不當。
其實,姬忽這次是被城府極深的齊僖公給利用了。
齊僖公與姬忽
公元前703年,魯桓公見姐夫紀侯被齊僖公欺負得實在是不像樣,幹脆拉了一次皮條,把紀侯之女介紹給了周桓王。
紀女嫁入周王室後,紀侯就成了周桓王的老丈人。
紀國有周王室當後盾,雖然周王室現在的地位每況愈下,但是齊僖公顧及政治影響,一時間也就不敢再公然下手欺壓紀國。
魯桓公拉皮條,讓齊僖公吞並紀國的計劃受挫,齊僖公從此對女婿恨之入骨。
所以這次三國伐魯,表面上是姬忽報復魯國,實際上卻是齊僖公精心策劃的齊國對魯國的報復。
姬忽結婚時就不遵守禮法,為人詬病。
這次為席次不公又公然大動幹戈,可見姬忽做事喜歡率性而為,而且氣量狹小。
姬忽如此行徑,與老謀深算、喜怒不形於色的鄭莊公已經是截然不同。
當然,鄭昭公姬忽幾次獨立帶兵抵禦外敵,而且還取得了勝利,這也證明他有帶兵才能,不完全是紈絝子弟。
但是,姬忽幾次獨立帶兵,出謀劃策的工作都是由他人代勞,姬忽不過是依葫蘆畫瓢,因人成事而已。
對比姬忽,他的兄弟姬突就實在是太出色了。
鄭厲公與群臣
公元前714年冬,北戎入侵鄭國。
在北戎入侵鄭國前,鄭莊公原計劃是要到魯國的防地,與齊僖公、魯隱公結盟。
這是鄭莊公近年來精心策劃、推動的重大事務:與魯國和齊國結盟,以反擊宋國,是鄭莊公夙願。
如今萬事俱備,就差最後的塵埃落定了。
但就在這關鍵節骨眼上,北戎人卻偏偏前來搗亂,這真讓人煩心!然而戎人來勢洶洶,鄭莊公也不得不鼓足精神,全力應對。
所以,鄭莊公臨時決定不參加這次三國會盟。
鄭莊公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說服齊國和魯國結盟,共同去討伐鄭國的死敵宋國。
如果這次與戎人戰鬥失利,再和齊、魯兩國結盟時,必然會大受輕視。
所以,鄭國這次必須獲勝,絕不能有任何閃失。
鄭國如何才能確保必勝呢?
關鍵時刻,姬突站了出來,向鄭莊公獻計:『可先行派出敢死隊與戎兵接戰,然後迅速回撤。
在撤退的路上,埋下三路軍隊分段設伏,等待戎兵,準備突襲。
戎人輕率而隊形不整,貪婪而不願互相救援。
勝利時爭利而互不相讓,失敗各自逃命而互不相救。
突前的戎人見到有戰利品,必然冒進;冒進後遇到伏兵,就會拼命逃跑。
戎人前後不能接應,我軍就可獲勝』這是歷史上最早記載的三面埋伏之計,在當時應該是十分先進的軍事思想。
鄭莊公聽了姬突的建議,大喜,立刻依計而行。
果然,戎人先遣部隊遇到埋伏後迅速潰逃,鄭國大夫祝聃帶兵趁勝追擊,在運動戰中把戎人分割包圍,前後夾擊,最終大敗戎師。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因為鄭莊公拒絕覲見,率領王師,會同衛、陳、蔡三國軍隊浩浩蕩蕩地前往伐鄭。
從實力上分析,周王室聯軍中,周王室和衛國實力最強,足以與鄭國相抗衡;蔡國和陳國實力較弱,但是兩國加起來的實力並不比鄭國差多少。
所以綜合實力對比,周王室聯軍兵力大約是鄭國三倍,周桓王當然是穩操勝卷。
周桓王伐鄭
在此危急關頭,姬突再次向鄭莊公獻計,提出將鄭國軍隊分出左右二翼,分別與王室右軍和左軍相抗衡。
姬突分析道:『陳國剛剛發生大亂《陳厲公媯佗殺太子自立》,人心不穩;如果我們先出兵沖擊陳國軍隊,陳軍必定先行潰敗。
而王室聯軍見陳國逃了,就會自亂陣腳。
蔡、衛兩國軍隊戰鬥力不強,肯定會先行逃跑。
我軍此時再集中三路兵力攻打王室中軍,必然大獲全勝』
鄭莊公采納了他的意見,右翼派出對陳國了解最深的姬忽帶隊,去沖擊陳軍;左翼則派出祭仲帶隊,與蔡、衛兩國軍隊對抗;中軍則由鄭莊公自行率領,擺下了『魚麗』之陣,先穩固防守,坐等全面反攻時刻。
繻葛之戰
後來,按照姬突的預想,鄭國取得大勝。
在這次戰役中,周桓王還被鄭國大夫射傷,要不是鄭莊公放了他一馬,也許他就會戰死疆場。
經過這兩次戰爭,姬突非凡才能得以盡顯。
姬忽的輕浮、傲氣對比姬突的文略兼備,老謀深算且閱歷深厚的鄭莊公當然不會不考慮究竟該讓誰來做鄭國的接班人。
之所以鄭莊公直到最後一刻仍然沒改立太子,周時『立嫡立長』的繼承制度是決定性因素。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極其關鍵的外部因素,就是鄭國執政卿祭仲支持姬忽。
作為鄭莊公所倚重的大臣,當年正是祭仲把姬忽的母親接回鄭國與鄭莊公成親,所以他與姬忽的關系更加密切。
因此從自身利益出發,祭仲更願意立姬忽為太子。
祭仲為人足智多謀,而且在鄭莊公繼位之初就擔任鄭國執政卿,威望甚重。
有了祭仲來輔佐,鄭莊公認為即便是姬忽的能力稍差,但祭仲也足以彌補他的缺憾了。
祭仲
從鄭莊公的意願、古代的繼承制度、以及大臣們的選擇,都註定姬忽即將成為鄭國國君,姬突想要再奪取姬忽之位,也就基本是奢望了。
鄭莊公把當年跟隨自己的最得力大臣都留給了兒子,肯定也不用擔心別國來欺負鄭國。
一切似乎就這麼註定,再也不會起什麼波瀾了。
因此,公元前701年,鄭莊公放心地離開了人世。
然而,此時事情卻突然出現了轉機。
姬突的母家是宋國雍氏家族,而雍氏又是回宋國為君的宋莊公子馮的寵臣。
雍氏為外甥著想,就與宋莊公子馮謀劃改立姬突為鄭國國君。
為此,雍氏把祭仲誘騙到宋國,然後以死威脅祭仲,強逼他改立姬突為君。
關鍵時刻,祭仲膽怯了,答應了宋國人的要求。
此後,按《史記·鄭世家》的記載,鄭昭公姬忽一聽說祭仲要立姬突為君,嚇得膽都沒了。
還沒等姬突進入鄭國,姬忽就先行逃往衛國了。
從這也可看出,姬忽並不是《東周列國志》中描寫的那種有膽識、敢擔當的英雄。
在得知兄弟要來搶奪國君之位時,姬忽甚至沒做任何抵抗的念頭,就灰溜溜地逃出了鄭國。
姬忽拒絕齊國婚姻時信誓旦旦說的『在我而已,大國何為』,現在看起來就是不自量力的笑話。
姬突比起姬忽來,能力強得太多;姬突來當國君,對鄭國的未來未免不是一件好事。
姬突確實能力不凡,但問題是他手下還有一位更為強大的祭仲。
祭仲自恃為鄭國老臣,又仗著有扶持鄭厲公上臺的功勞,凡事都喜歡自作主張,不請示姬突就擅自行事。
因此,姬突雖然當上了國君,但是卻基本被祭仲架空。
傀儡國君,當得有什麼意思!
公元前697年,鄭厲公姬突忍受不了祭仲的專權,與祭仲女婿雍糾密謀殺了祭仲。
然而,讓人哭笑不得的是,雍糾回家後卻與老婆雍姬商量該怎麼辦——雍姬恰好就是祭仲的女兒!因為親情,雍姬把鄭厲公陰謀告訴了母親。
祭仲得知姬突的陰謀後,搶先一步把雍糾給殺了。
雍糾與雍姬
眼見陰謀敗露,鄭厲公隻能灰溜溜地拉著雍糾的屍體出逃,嘴裡還不停地慨嘆:『謀及婦人,宜其死也!』
之後,祭仲又從衛國接回鄭昭公姬忽,讓他重新坐上了鄭國國君之位。
但是姬忽這次回來,國君之位也沒能坐得長久。
還在鄭莊公時期,鄭莊公曾經想提拔高渠彌做鄭國之卿。
鄭昭公姬忽厭惡高渠彌的為人,力勸鄭莊公不要重用他,但是鄭莊公不聽。
鄭昭公復位為國君後,高渠彌整天提心吊膽,害怕姬忽會對他下黑手。
所以,他幹脆先下手為強,在公元前695年把鄭昭公殺死,改立鄭莊公另一個兒子姬亹《音委》為君。
自此,鄭國越來越亂了。
公元前694年,姬亹和高渠彌又被支持鄭昭公的齊襄公在盟會時誘殺。
祭仲沒辦法,又擁立鄭昭公的弟弟姬儀為君。
齊襄公
堂堂東周小霸鄭國的國君之位,從來沒有像今天一樣,成為如此高風險的一項職業。
那些鄭莊公時期的得力大臣,一個個都成了噬主的豺狼,讓鄭國不停地陷入內亂。
公元前680年,祭仲已去世兩年。
鄭厲公姬突見有機可乘,聯合鄭國大臣傅瑕,又讓他把姬儀殺了,再次回國為君。
直到這年,鄭國持續長達二十年的內亂才最終落下帷幕。
然而,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浪費了二十年的寶貴發展機遇,東周江湖早已是滄海桑田,鄭國再也無法復現昔日的輝煌了。
雖然鄭厲公回國後使出渾身解數,想挽回鄭國在東周江湖上的昔日輝煌,最終卻還是回天乏術。
再往後,隨著齊國、楚國、晉國交替崛起,鄭國就慢慢墮落成中原霸主與強大楚國爭霸的棋子,兩頭受氣,常年不得安寧。
回顧鄭國內亂的整個過程,一個難解的謎團始終在困擾著人們。
鄭莊公在世時,手下一班如狼似虎的大臣與鄭莊公一起可謂是完美組合:在鄭莊公的帶領下,與反鄭『同盟國』對抗,與周王室聯軍對抗,在東周江湖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然而鄭莊公去世以後,同樣是這班大臣,為何鄭昭公、鄭厲公們卻無法再帶領他們走向輝煌了呢?特別是鄭厲公姬突,能力超群,也與父親和祖父一樣精通『厚黑』之術。
但就連鄭厲公也同樣是被迫流亡國外十多年後,才得以重返鄭國為君。
同一班大臣,在父親手下這都是得力『獵狗』,但到了兒子手裡卻成『噬主豺狼』,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其實,鄭國這場內亂,證明了一條真理:要想領導群『狼』,光有『狼』的本事還不足夠,自身得是『虎』才行!否則,就會被群狼反噬——魯隱公、鄭昭公、鄭厲公的經歷,都充分地證明了這點。
正因為如此,所以同樣一批大臣,在鄭莊公手下相得益彰,成就了鄭莊公的事業;而到他的兒子們手裡,就成了鄭國動蕩不安的禍根。